【医学新视点】谈十二指肠空肠套管的作用机制——胃排空机制

栏目:科普之窗 发布时间:2022-08-29

引言:

在上一篇中,笔者跟大家分享了十二指肠空肠套管(DJBS)的第二种作用机制——胆汁酸机制,本文着重讨论DJBS的第三种作用机制——胃排空机制。目前的研究表明,胃排空机制参与了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,胃排空这个靶点已成为人体代谢疾病干预的重要目标之一,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[1-3]

 

在这一机制中, 肠道胰高糖素样肽-1(GLP-1)、多肽YY(PYY)、胃饥饿素(Ghrelin)等胃肠道激素是关键性的调节物质。GLP-1和PYY抑制胃排空和消化液分泌,延迟胃排空,造成“饱腹感”,属于“厌食”激素;Ghrelin则相反,能刺激胃排空加速,增进食欲,是“开胃”激素。DJBS植入术后,有研究观察到这些胃肠道激素含量发生了变化,由此可以推测出DJBS术的又一种疗效机制。

 

正文:

胃排空(gastric emptying)是指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。进食后,胃排空速率常常与胃内容物的形态(固体或液体)和营养组成有关:例如糖类食物,所需要排空的时间1个小时到2个小时;蛋白质类食物,需要2个小时到3个小时;而脂肪类则可能需要5到6个小时。从食物状态来说,固体食物的排空速度比液体要慢,大块的食物排空速度比切碎的、颗粒小的要慢。此外,胃内容物作为扩张胃的机械刺激,通过壁内神经反射或迷走-迷走神经反射,促进胃的排空。

 

一般来说,食物由胃排空的速率与留在胃内作物量的平方根成正比。胃排空速率过快易导致餐后血糖波动,并可能引起糖耐量受损,甚至糖尿病,抑制胃排空可延缓食物中的葡萄糖吸收,降低餐后血糖峰值,从而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管理。而胃肠道激素对胃排空速率的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主要起作用的代表性激素便是GLP-1、PYY、Ghrelin等,其相互作用可反馈性抑制胃排空并增强餐后饱腹感。

 

GLP-1,在本系列文章第一篇就作了重点介绍,主要由位于空肠、回肠和结肠的 L 细胞产生,可通过多种方式调节葡萄糖稳态,包括增强胰岛素的分泌、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外周葡萄糖处置,抑制胃排空以及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。

 

PYY,主要由远端肠道L细胞以内分泌和旁分泌两种方式分泌,食物摄取(特别是脂肪类)能刺激PYY的分泌。研究发现,在消化道、胰腺和中枢神经系统中至少有五种不同的GPCR家族的Y受体亚型(Y1、 Y2、 Y4、 Y5、Y6)均为PYY的受体。PYY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抑制食欲,抑制胃排空和分泌,抑制肠道运动和电解质、胰腺分泌。

 

Ghrelin,主要由人胃底部的P/D1细胞和胰腺的ε细胞产生,刺激饥饿感的产生。通常在饭前或者空腹情况下会产生和分泌该激素,所以饭前Ghrelin水平升高,而饭后迅速下降。它被认为是由脂肪组织产生的瘦素的对应反激素,当其含量增高时诱导进食。如果对Ghrelin的分泌予以控制,就可以实现抑制食欲的目的,从而减少摄入量,减轻体重。

 

研究者发现,在Roux-en-Y胃旁路术(RYGB)手术后,GLP-1、Ghrelin、PYY等胃肠激素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:患者 GLP-1水平增加的同时,从L细胞分泌的厌食激素PYY的水平也在手术后增加,而Ghrelin水平则降低。这三种激素的含量变化后,可能会充分削弱饥饿感,并抑制胃排空,延长胃排空的时间,从而促进显著的体重减轻,并进一步改善葡萄糖代谢,对治疗肥胖症以及2型糖尿病起到了重要作用。但RYGB手术过程复杂,侵入性较大,永久性改变肠道生理结构,并存在诸如营养不良、感染等风险,使用仍然受限;为了弥补上述缺点,DJBS应运而生。

 

DJBS术保留了RYGB手术原理机制,又避免了RYGB术带来的手术并发症风险和永久性的肠道生理结构改变,是一种新型、可逆的胃镜下微创介入手术。DJBS植入术后,同样在患者术后的观察中发现GLP-1、PYY 等胃肠道激素的升高(图1)[4-5]由于DJBS与RYGB具有相似作用机制,所以有理由认为是DJBS术后的胃肠道激素变化,延迟了胃排空、增加了饱腹感,从而减低患者食欲,带来了减重和改善糖代谢等一系列的治疗效果。


图1 DJBS植入术后胃肠道激素变化

注:NGT:糖耐量正常肥胖者 T2D:2型糖尿病肥胖者

 

目前国外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,DJBS对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患者具有积极作用。作为国内较为先进的同类型内镜下置入装置,糖吉医疗的“胃转流支架系统”(图2)在临床上的表现同样令人期待。

 

图2 | “胃转流支架系统”资料

 

与以往 DJBS 不同的是,“胃转流支架系统”在充分研究原研DJBS器械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工艺和材料的改进,并进行了充分的临床安全试验。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,减少了介入术并发症的发生率,提升了操作的安全性、可靠性。

 

据悉,这项新技术目前国内尚无同类产品上市,并且已经开启面向肥胖症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试验,早期试验成果显示,受试者在置入产品 3 个月后,额外体重、糖化血红蛋白、肝脏硬度等代谢性疾病指标均得到显著下降,这与 DJBS 相关临床试验所呈现的研究结论一致。可以预见,“胃转流支架系统”的上市将会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个新的选择,也为广大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多获益希望。

 

下一期,笔者将对 DJBS 的机制的其他研究方向进行解读,敬请期待。

 

参考文献:

[1]Egboh SC, Abere S. Gastroparesis: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Management. Cureus. 2022 Jan 16;14(1):e21295. doi: 10.7759/cureus.21295. PMID: 35186557; PMCID: PMC8846567.

[2] Soliman H, Gourcerol G. Gastric Electrical Stimulation: Role and Clinical Impact on Chronic Nausea and Vomiting. Front Neurosci. 2022 May 10;16:909149. doi: 10.3389/fnins.2022.909149. PMID: 35620661; PMCID: PMC9127333.

[3] Holst JJ. Discovery of the GI Effects of GLP-1: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. Dig Dis Sci. 2022 Jul;67(7):2716-2720. doi: 10.1007/s10620-022-07519-3. Epub 2022 May 30. PMID: 35635627.

[4]Rohde U. EndoBarrier gastrointestinal liner. Delineation of underlying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effects. Dan Med J. 2016 Nov;63(11):B5309. PMID: 27808040.

[5] 陈济华, 陈鑫. 十二指肠空肠套管治疗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[J].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, 2021, 38(6):5.